九零后,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带有分裂的两面性。
他们是幸运的一代。
但他们可能也是不幸的一代。
幸运的是:
最近数十年发生的几乎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,他们都赶上了。
他们见证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,各种新旧事物的交替、激荡、失去或者重生,都能在他们的童年少年回忆中留下一席之地。
不幸的是:九零后的一生,可能都离不开“内卷”二字。

在学历上“内卷”
现在的时间点是2021年,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。
而这二十年间,“学历的高低”和“找工作的难易程度”,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二十年前,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若是拥有一个本科或者大专的文凭,就可以甩掉绝大多数的同龄竞争者,在社会上谋得一个不错的工作岗位;
十年前,大家惊讶地发现,别说本科了,就连硕士毕业都有可能蹲在家里找不到工作。

到了2021年这个时间点,人们似乎已经不屑于再讨论本科好找工作还是硕士好找工作了——因为都难找工作。
即使找到了工作,能不能收回这么多年的教育成本,也是个巨大的未知数。
根据相关数据表明:
截止2020年,在校研究生,包括硕士和博士,已经到达了300万,这个数字是非常骇人的。
人们不禁想问:
这个世界,真的需要那么多高学历吗?
如果学历一直这样卷下去,是不是再过几年,硕士、博士这样的学历都会变得廉价呢?

这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,一直以来都在被动地追逐着“学历的提升”:
当他们读本科的时候,本科生“烂大街”了;
当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,硕士又“烂大街”了;
然后呢,是继续追逐下去,还是迎面接受现实呢?
如果说“把时间当朋友”,那对于九零后年轻人来说,这个朋友可真不怎么样。
时间,就像一个爱玩恶作剧的朋友,亦步亦趋地比九零后的成长历程,就多走那么几步。
然后准确地给他们埋下各种“坑”,让他们跌跌撞撞地往里跳……

在职场上“内卷”
好不容易结束了“学历内卷”的洗礼,不管结果如何,再怎么留恋岁月静好的象牙塔,九零后们还是要走出校门,走进真正的成年人的世界——职场。
很多九零后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都感叹:
之前在学校里,经历了一些尔虞我诈、勾心斗角;
当时觉得那些事情太严重了,感觉天都塌下来了,但是跟职场上的事情相比,实在是太不值一提了。

学校里的“斗争”再怎么激烈,也不会涉及太多的利益,无非就是学生之间的龃龉罢了。
而职场上,平时看着笑呵呵关系不错的同事,会因为一个订单、一笔报销、一位客户、一份奖金(哪怕只有几百块)的事情,而对你埋下怨恨的种子。
有人说:“上了班之后,发现以前在学校里遇到的大事儿,跟职场上的事情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。”
职场本就让人心累,让我们再关注一个事实吧:
到了2021年,最大的九零后已经30岁了。

九零后们刚进入职场的时候,充满活力的他们,是八零后职场人的有力竞争对手,他们年轻、能吃苦、能加班……
而现在,当九零后也开始纷纷进入而立之年,离“35岁的职场荣枯线”越来越近的时候,恍然发觉:
零零后的“后浪”职场人已经蓄势待发,正像当年的自己一样,准备把九零后的前辈们“拍”在沙滩上。
这是一个内卷的循环——从校园,卷到职场。

在理财上“内卷”
如果问九零后们的愿望是什么,我相信十个有八个会告诉你俩字:
暴富。
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九零后,对世界的变化分外敏感。
对于财富的管理和态度,他们比目前的任何一代人都更喜欢“赶时髦”,态度上也更愿意冒险。
在众多的理财方式之中,能挣能花的九零后,早就不满足于固收和定期,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更冒进、更高风险的财务管理方式。

这也不能怪九零后:
毕竟,钱现在bian值得有多快,他们的感受是最深刻的。
几年前,十五块钱还能买一碗带肉丝的面;
而现在,十五元的面条上面,有一小撮肉末就已经算是良心店家了。
跟任何一代人一样,九零后也不希望自己辛苦赚的钱,跑不赢通胀。
2021年的年前年后,“基金”这两个字上了很多次的热搜。
可是如果你把这几个月的热搜连起来看,会觉得颇有意思。

年前:
【基金成当代九零后新的社交工具】
【九零后理财收入比工资高】
……
整个社交网络一片欢歌,九零后见面不再问“吃了吗”,而是“你买的哪只基?”“我买的白酒和新能源,你呢?”
年后:
【九零后已经“跌妈不认”了】(基金跌到妈都不认识了)
【九零后基民心声:绿我可以,绿我基金不行】
……
有没有看到一个熟悉的套路?

老实说,这届九零后被“割韭菜”并不意外。
因为这波由九零后主导的“基金热”,绝大多数都是在跟风。
一边是网络大V造势带货,一边是周围人都在买。
而多数人其实并不懂相关的知识,只是出于“别人都在赚,我不赚就等于亏”的心态,一窝蜂跟着进去,其结果只能是这样。
最终的结果,就是九零后在理财方面又被“毒打”了一次,又结结实实地“卷”了一回。
